肥城白云书院培训学校

国学研学体验/冬夏令营/会场租赁



北京世纪精图教育肥城分校区

公务员/事业编/三支一扶/教师编/选调生/公安招警


咨询热线:侯先生 18605389156(微信同号)

地址:肥城市文化路53号(白云山东门上行100米)
 
- 山东启新文化发展集团
- 联系人:侯先生
- 联系电话:18553859588
- 座   机:0538-3391988
- 邮   编:271600
- 邮   箱:hqq616@163.com  
- 博   客:圣水名山 
- 网   址:www.zhdst.net
-地  址:山东省肥城市文化路53号
 
- 中国肥城白云书院 
- 全国统一电话:400-6708-677
- 座   机:0538-3391988
- 邮   编:271600
- 邮   箱:zgfcbysy103@163.com
- 网   址:www.zhdst.net
- 地  址:山东省肥城市文化路53号
传统文化  
 

有关儒家文化


    儒教文化(中国文化)
    基督教文化(西方文化)
    文化类型
    传播方式
    政治文化
    依附政治
    宗教文化、科学文化
    依附宗教和科学
    中国的“文化”精神,洋溢于商周。夏王朝时,对“南蛮”征伐胜利后的行为是“子孙为奴,不夷于民”。①还看不出多少“文化”的模样。商周时,对于“渐为边患”的南蛮,明确提出了“束以文教”的政策,表明“文化”地位的确立。周成王“封熊绎于楚蛮”,“蛮夷皆率服”,②表明“文化”已进入到实施阶段。已经有了“分封”这样具体的“文化”行为。③也正因如此,中国文化的圣人孔丘才会说“吾从周”。
    政治文化从根本上说是统治者的统治术。建立在中国农耕手段、家庭社会和宗法制度的特有环境下的统治,立足于“内外有别”和“防”的统治心理。“中州”虽自相征战,但仍视为统一的“中国”,④是“内诸夏”层面的统一体,与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即“外四夷”形成鸿沟式 
    ①《国语·周语下》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    ②《史记·楚世家》。
    ③此处仅指对“外四夷”的“文化”。  
    ④《礼记·王制》。 
    故而有“夷夏之辨”和“严夷夏之防”。汉以后,“中国”定于一统,儒教也定于一尊。“从周”的儒家学派升格为儒教,更强化了“内”与“外”的差别,发展为一种“尊王攘夷”的文化传统。子曰:“管仲相桓公,霸诸侯,一匡天下,民到于今受其赐。微管仲,吾其被发左衽矣。”①被发左衽为四夷之俗,免此为幸,足见其“攘夷”观念。有人以为,孔子也说过“四海之内皆兄弟”的话,证明儒家并无“四夷”的歧视而有开阔的胸襟。其实这是一种误解,“四海”者,《尔雅·释地》云:“九夷、八狄、七戎、六蛮谓之四海”。把“四海之内”的兄弟与四海的蛮夷区别开来,仍然是“内诸夏而外四夷”的翻版,仍然出于“尊王攘夷”的文化心态。②在儒家学派的推波助澜下,按汉制,“四夷”甚至不能内移中土。世界文化史上,凡高势能文化都能向低势能文化迅速流布,只有汉文化重内辑凝聚而少扩张开放。这就主要是因为这种文化是“内外有别”的“防卫性”政治文化。托马斯·哈定说:“中国文化对于进入其环境内的野蛮人之同化能力是众所周知的,但是相反亦同,一出了这个环境界线,中国文化的热力学优势便告失落,其他系统便被证明为更有效益。”③确如其所言,历史上入主中国的少数民族,都“汉化”得最快最彻底,而周边的诸少数民族,便很少受其影响。如乌蒙山区的苗族,在古为“荒服”, ④到了近代,虽汉文化中心南移,虽也有了名义上的王制,语不同声,书不同文,习不同俗,心不同态,仍依然是为“荒服”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?除了儒教文化的内辑凝聚功能特征而外,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,即“入主”中原的少数民族已摇身变为统治者,而统治者需要儒教这种被证明在中国大陆上卓有成效的统治术。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儒教是一种“政治文化”。因此,我们认为,儒教作为汉文化并非其本质特征,它虽是汉民族创造的文化,但也同样可为其他民族所用。儒教作为统治者的政治文化却是最本质的特征。 
    ①《论语宪问》。
    ②以班固《东都赋》参证“四海”:“四海之内,学校如林,庠序盈门”。
    ③《文化与进化》第68页,浙江人民出版社.1987年版。
    ④中国古时候以“五服制度”来勾划汉文化圈,《国语周语上》:“夫先王之制,邦内甸服,邦外侯服,侯、卫宾服。蛮夷要服,戎、狄荒服”,杨慎《贵州志·序》说:“(贵州)在古为荒服”,即处于汉文化圈的边缘。
托马斯·哈定关于中国文化“环境决定热力学优势”的论断,其实在《中庸·章句》中便已自认:“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,施及蛮貊”。


有关儒家文化 2015-3-25 本文被阅读 5418 次